外媒视角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旧站数据  >  外媒视角  >  正文

陕西网:让雷锋精神在丹江河畔落地开花

发布时间:2016-04-08 点击数量:

                                    ——商洛学院大学生卢朋辉、李楠学雷锋事迹小记

                                   文/赵英卓 崔登明

                                                   李楠陪孤寡老人聊天

伴随着三月的杨柳春风,雷锋翩跹到来,在陕南山区的丹江河畔落地生根、花开秦岭南坡。在第53个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商洛学院在团省委的号召下,传扬“艰苦朴素、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开展了以“志愿服务耀商洛,青春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学习实践活动,涌现出了卢朋辉、李楠等一大批新时代的雷锋式青年。他们用实际行动将雷锋精神播撒在秦岭最美的商洛山区,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扶困难群众度过生活难关、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洒下一丝清凉。

                                           携手踏上志愿之旅

卢朋辉,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2013级学生,陕西富平人;李楠,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2013级学生,陕西西安人。他们俩来自不同的地方,却都为了心中的青春梦想踏上了相同的求学之路——商洛学院。自2013年9月入学之后,他俩同时加入了商洛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努力,分别担任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入会以来,卢朋辉、李楠怀揣“同一个梦想”,携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帮扶生活困难群众、空巢孤寡老人、残障人群、山区留守儿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用自己朴实的点滴行动把“志愿者”打造成商洛学院大学生最靓的名片,书写成最温暖人心的词语。

随着社会的大发展,广大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但依然有一少部分群众因各种原因老无所依、孤苦伶仃,他们的生活尚且过得去,但精神家园却很荒芜。尤其是随着老龄社会的提前到来,关爱老年人已经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卢朋辉、李楠他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发现了这个苗头,把帮扶孤寡老人、重建精神家园放在了心头。

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后,卢朋辉、李楠发起并组织了多次敬老志愿服务活动,他们放弃周末、假期休闲时间,和同学们深入商洛刘湾敬老院、麻街敬老院、周磨村敬老院等地,为敬老院老人们表演节目、打扫卫生,做一点简单的饭菜,坐着陪他们聊聊天、讲故事……卢朋辉说:“虽然我们能做的不够多,但相信在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老人们是开心快乐的,这种精神食粮远远比物质享受的更重要。其实老人们需要的真的不多,要的很简单,儿女们的陪伴比什么都重要。他们不要求子女们大富大贵,只要求平平安安,能常回家看看。因为那是我们永远的最真实的港湾。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也让我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孝敬。”

                                             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孝敬

2014年4月12日,卢朋辉自发组织了三十余人来到商州区刘湾办事处看望静泉山刘湾敬老院的老人。这里,他们不知已经来过多少次了,用卢朋辉的话说,这里已经是同学们的第二个家。他们准备好大米、面、食用油和蔬菜等物品,早早集合起来,步行近半个小时,到达了静泉山敬老院。敬老院院长看到“老熟人”来了,拉着他们的手就急切地说“知道你们要来,别提老人们多高兴了,早早梳洗完,在院子里嘟囔着乱转,这不,都等着呢。”看到这一幕,同学们有说不出的滋味。有些来自外省的同学听不懂老人们稍显难懂的方言,本地的学生便一本正经的当起“临时翻译”,逗得老人们哈哈大笑。聊到兴起,即兴为表演了几个节目。一位盲眼的老人受到感染,也在同学们围成的圆形“临时舞台”中一展歌喉。同学边唱歌边为老人洗衣服、修剪指甲、掏耳朵,一个个像小猫咪一样围着老人们转,那热闹的场面为寂寥的院子带去丝丝暖意。卢朋辉说:“我也希望乐彩网17500的人加入到我们的志愿队伍中来,让爱不留死角。”

卢朋辉为盲眼老人做康复训练

2014年10月15日,李楠和18名青年志愿者凑份子买下米、面、水果等慰问品,前往刘湾周磨村慰问孤残老人。为了把公交车费节省下来买慰问品,他们整整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抵达周磨村,迅速分工协作进入角色。用卢朋辉的话说,一进村子,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平时娇惯的90后一下子懂事了,不怕苦不怕脏,抢着干活。走进周树民老人家里,那是两间不足30平米的土房,一台早已不常见的手动压面机、一台大约13寸的只有4个频道的黑白电视、一个堆满杂物的陈旧橱柜、一张卧着猫的土炕和一面漏着风的墙。同学们陪着老人聊天、说笑话,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慰问;有的帮老人打扫卫生;有的为老人做饭;有的还给老人家浇菜地,为老人按摩,老人也热情的拿出山里的甜柿子招待我们,小小的院子变得其乐融融。交谈中得知,周树民老人自幼患小儿麻痹,无妻无子,每月靠政府发放的低保度日,生活艰难,但是老人极为坚强,依靠家中小型压面机为村里人压面挣钱维持基本生活。临走,他那依依不舍的眼神定格在了村头的小路上。

回去的路上,李楠想起周树民老人孤清的生活,做饭的时候家里缺菜少粮,调味品都没几样,便想着为老人募集物资。在李楠的倡导下,协会的志愿者们都很支持这一提议,短短一个下午,募集的善款达300多元,有的同学连自己的被褥和过冬的衣服都捐了。再去的时候,用这笔钱买了米、面、油和水果蔬菜。李楠说:“虽然我们的帮助对缓解和改善他的生活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至少我们的关心能给周树民老人的生活增添色彩和希望,让他知道,再艰难的日子,也有人陪伴。”

2014年10月25日,卢朋辉、李楠组织30余名志愿者前往麻街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那天星期六,早上八点,他们早早带着提前准备好的鸡蛋、肉、蔬菜等慰问品来到麻街敬老院。这里的老人虽说衣食不愁,有政府的补贴,但成年与外界隔绝,鲜少了解院子以外的世界。在小小的院子里,他们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整理床铺、剪指甲,和老人一道包饺子做饭。也许他们不在意吃什么,更享受和年轻人打开话匣子唠嗑一起劳动的惬意,小小的院子里其乐融融,消解了往昔的那一份孤寂。

到现在,李楠还清楚地记得那次去静泉山敬老院,那是2015年12月,当时天气已经很寒冷了。他们自己凑钱给老人买了奶粉、菜品和米面油等,一行二十几名志愿者赶往静泉山刘湾敬老院。这里入住了15位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而无人照顾的老人,卢朋辉、李楠他们每月都会定期前去探望。李楠说,有一次趁着天气好,他们前往敬老院帮老人们洗手洗脚,可自己眼前的老人十分不配合,把手放进兜里死活不肯让剪。李楠以为是自己所疏忽,不经意间的言语或行为伤害了他,便赶忙道歉。老爷爷这才开了口,他说‘不是因为你哪里做的不好,你们都很好。只是自己很久没有洗过澡换过衣服,手脏,怕弄脏了你的衣服。你平时总来看我们,让我们很感激了。’在几番劝说下,老人才让李楠帮忙清理了手指甲。李楠的这番话,让人心理一颤。

卢朋辉动情地说,静泉山敬老院那些老人看到志愿者们仿佛是见到了自己的孩子,握着他们的手就不想放,在老人们心里,卢朋辉他们就是家人。从一开始,我们就认真聆听着的倾诉,喜怒哀乐着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老人脸上洋溢着笑容在那一遍一遍讲述着自己的生活点滴,恐怕别人听不明白似地。也许,对于这些空巢老人,即使喝粥吃糠也无所谓,真正让他们渴望的,是说话,是精神慰藉。卢朋辉说:“我们试着融入她的话题,从谈话中知道了老人全身都有病,天天靠吃药来维持身体,老人也谈到了他的儿女,每当这时他的脸上都会挂着幸福和自豪。接着老人补了一句 ‘孩子们都很忙’。那一瞬间,老人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我们准备离开时,老人追着出来,把我们送出了很远。那份依依不舍和渴望身边有个人陪他聊天的心情,我当时的心情真的很复杂。”

“我愿意”胜过豪言壮语

志愿者在行动

卢朋辉、李楠他们三年来,坚持组织参与敬老志愿服务活动,尤其在一些传统节日,如重阳节、端午节、冬至、春节等,都会走进敬老院、村镇、社区,让那些孤独的老人感受传统节日的关爱与温暖。随着志愿服务团队规模的扩大,他们还经常组织去商洛市特殊教育学校,商洛市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陪孩子们做游戏、过圣诞和六一儿童节,为身体残疾儿童和留守儿童送去知识与温暖。2015年商洛学院的志愿者们开展了向边远山区“传知识、送文化”活动,响应国家号召,走进校园支教,丰富了学雷锋的内涵。

每一份收获的背后都有他们汗水的浇灌。三年来,他们的在加入协会的两年中,卢朋辉两次被学校评为志愿服务优秀组织者,李楠获得“全国首届优秀敬老志愿者”“陕西省优秀敬老志愿者”“商洛市为老服务志愿者先进个人”等荣誉,并多次受到商洛市民政局、团商洛市委和学校等单位的表彰。

志愿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号,学雷锋不是句简单的口号,这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卢朋辉说,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就是我们在平凡的生活实践中,怀揣一份承诺谱写一首优美的乐曲,和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都收获一份“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