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追逐梦想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在商洛,一大批有志青年在科技创新、乡村全面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等各领域各方面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追逐梦想,为强国建设和社会发展挺膺担当。
2024 年11月15日,刘璇汇报校企合作相关工作。
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本报记者 胡 蝶
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志愿服务、无私奉献,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人生选择。
“商洛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受理念、工艺、技术等制约,尾矿堆积与日俱增,现有尾矿库134座,占到了全省的43%,占秦岭陕西段的47%,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污染环境,极易产生安全隐患。如何科学治理尾矿,实现资源化利用与生态修复,成为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5月1日,商洛学院青年教师刘璇对商洛的尾矿情况娓娓道来。
作为土生土长的丹凤人,刘璇2014年毕业返乡之后,扎根秦岭腹地,始终以“变废为宝、守护生态”为己任,致力于秦岭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和秦岭生态保护注入力量。目前担任商洛学院化材学院尾矿综合利用团队党支部书记、秦岭尾矿综合利用根植地方团队负责人、冶金矿山尾矿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尾矿资源化产业分会常务理事。
刘璇学的是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商洛学院依托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围绕秦岭地区典型尾矿大宗化、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完成了铁尾矿活性激发技术以及胶凝材料、混凝土和免烧砖等制备技术,相关研究有效解决了秦岭地区铁尾矿处理的难题。
通往成功的道路总是曲折而艰辛的。为服务秦岭生态保护和南水北调工程,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将实验室里的科技创新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以促进商洛经济发展,刘璇深度参与校企协同创新,带领团队与陕西大西沟矿业有限公司共建校企联合尾矿综合利用中试基地。大西沟矿业有限公司地处柞水,他在2023年、2024年两年间驾车往返商州、柞水60多个来回,行程超过2万多公里,其间克服了高速爆胎、夜间行驶水毁路段等多种困难。“现在想想,还心有余悸。”回忆过去,刘璇苦笑着说。
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他带领团队建成尾矿高强度路面材料等3条中试生产线,下线产品通过CMA认证,实现了铁尾矿大宗化利用的技术突破,为矿山企业开辟了“尾矿利用+生态修复”的绿色发展路径。
在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过程中,刘璇意识到人才储备的重要性。他积极推动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校外教学基地建设,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实践育人课程体系,推进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了一批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和“下得去、用得上、靠得住、离不开”的应用型人才,促进了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作为党支部书记,刘璇还将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以“党建红生态绿 当好秦岭卫士”为目标,带领团队开展尾矿建材化、生态化利用研究,获批“冶金矿山尾矿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联合发起“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尾矿资源化产业分会”,培养出多名省市级科技副总和青年学者,为行业输送大批技术骨干。研究成果在多家企业推广,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完整创新链,为秦岭矿产绿色开发与生态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