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地方发展,坚守育人使命——记陕西省2022年师德标兵王怡
王怡,女,汉族,中共党员,1978年10月出生,经济学博士,教授职称,现任商洛学院教务处处长、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陕西高校新型智库商洛发展研究院院长、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商洛发展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2022年9月获得陕西省“师德标兵”荣誉称号。她热爱教育事业,在从事制度创新及经济学领域研究的同时更注重教学相长,致力于用所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根植商洛乡土,涵养高尚师德
2000年7月,王怡自吉林财经大学毕业,回到地处秦岭腹地的家乡——商洛,光荣地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一眨眼,她已在商洛学院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2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王怡扎实践行三全育人理念要求,尽管行政职务在不断变动,她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为学生上课,教学工作量饱满,并担任学校会计学专业带头人,省一流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负责人。
在教育改革中,她突出创新引领,创新课程建设模式,创新教学组织形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她和团队提出的“合作研讨式”教学法倡导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多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精心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要点,并享受自主攻克难关、解决问题的喜悦。该教学法先后在多所高校应用推广,取得了突出的教学业绩。她先后获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含重点攻关项目1项),荣获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出版教材2部,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成果文章2篇。
对标国家需求,学术成果丰硕
面对商洛市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的情况,王怡和团队持续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研究。王怡告诉记者,“我们通过对近三年脱贫的农户进行调研以及对扶贫干部进行深度访谈,从而收集到一手资料,再结合政府扶贫部门的统计数据建立定量的模型分析,以脱贫人口的物力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生计资本等把返贫风险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她研究的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户返贫风险监测与预警模型为当地的扶贫部门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决策依据,为商洛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效增速,也为汉中、安康、重庆、湖北等其它地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参考范例。
从学校项目到省级课题,再到国家级基金项目,在10余年的调查研究中,她先后多次带领师生团队深入基层,到镇村开展脱贫调研、帮扶助困、实习实践、规划咨询、技术培训、志愿服务等教学科研实践活动,工作事迹被陕西电视台《我们的榜样》栏目以“根植地方做贡献,立德树人谱新篇”为题进行专题报道。
在孜孜以求的研究过程中,王怡带领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2项,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商洛市科学技术奖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余篇;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商洛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文章5篇,荣获“陕西省优秀社科工作者”荣誉称号。她主持完成的《习近平乐彩网17500精神扶贫的相关论述研究》荣获“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研究成果征集交流研讨会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系列研究工作结项会”优秀奖,研究成果被社会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注重成果应用,服务区域发展
商洛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资源组合丰富、空间容量大且保护状况良好的特征,开发潜力巨大。但商洛旅游产品较单一,游客参与体验型产品不足,并不能满足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作为商洛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市政协协商资政员、陕南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怡紧扣国家政策导向,致力于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她在细致分析商洛市资源特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资源驱动型+政府主导+市场导向”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向市委、市政府建议,以自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动力,在政府主导下以生态旅游市场为导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兼顾文化生态旅游,整合本地各种旅游资源,促进产业联动,形成生态旅游产业链,实现以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超前发展模式”。
在资政决策领域,王怡先后承担商洛市文旅局、丹凤县发改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等地方政府横向项目10余项,高质量编制完成《丹凤县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等多项事业发展规划,向省市县人民政府提交决策咨询建议20余篇,其中1篇资政报告获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4篇资政报告获市厅级领导肯定性批示,4篇资政报告被评为市厅级优秀资政建议,10余篇被县级以上政府单位采纳应用。
从教22年以来,王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勤勤恳恳,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要求,根植商洛乡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区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之中。她说,“个人成长早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学校改革进步紧紧联系、休戚相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也一直将深入根植地方、破解发展难题、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作为自己的职责与使命。”